留学回国,机遇何在 ——从海归故事中探寻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

进入7月,国内就业话题持续升温。今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1179万人。尽管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会在2024年即刻踏入社会,但毋庸置疑,他们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迎来步入职场这一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在进入社会的青年人才大军中,海归群体尤为引人注目。凭借多年在海外积累的先进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具备国际视野、海外资源、语言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独特优势,海归在就业创业的征途上展现出别样风采。

  本文通过采访多位海归,探讨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现状、优势、挑战和建议,从他们真实的故事中探寻其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给更多正从梦想步入现实的留学人员提供参考,让他们在回国的道路上,不只是面临一场严峻的“交锋”,更要实现一次华丽的蜕变。

  早做准备 提前规划

  2023年,王恒(化名)获得英国拉夫堡大学硕士学位,他所学的专业是体育商业和领导力(MSc Sport Business and Leadership)。作为英国著名高等学府,拉夫堡大学的体育相关专业已连续8年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一专业是面向体育行业培养具备商业运营能力和领导力素质的专业人才,其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在体育相关的产业、组织、媒体等领域从事商业运营、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

  王恒的求职经历比较顺利。今年初,他入职国内一家对外传播机构,主要负责市场部的活动执行工作。留学期间,他曾在这家机构短暂实习过,出色的专业能力与表现为他的入职加了不少分。他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不仅是因为岗位与其专业的匹配,也因为这里开放的环境让他的见解可以很好表达并被采纳。

  虽然现在的工作很忙碌,但王恒觉得这也是他职业发展中必须经过的一次“洗礼”。实际上,能够找到充分发挥优势并在其中获益成长的工作,与王恒一直以来在职业发展中有着较为清晰的目标密不可分。

  在英国读本科时,王恒就已开始为自己描绘发展蓝图。在选择职业时,他会综合考虑职业的发展前景、人脉资源、晋升潜力和当地的语言文化等因素。尽管国外同行业的公司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但王恒看到国内在晋升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于是,在硕士毕业后,王恒选择了回国发展。如今,他所在的对外传播机构为他提供了一个与各领域专家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让他在提高个人工作素养和积累人脉方面受益匪浅。

  王恒认为,将国际传播工作作为职业规划的起点,等于走上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国际传播工作涉及领域众多,包括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经济贸易等,其对专业背景的要求相对宽泛,文科、理科、商科和工科都可以在这个行业有所施展。他所在的市场部门,日常主要工作是筹备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除他具备策展类专业知识外,其他同事大多来自语言类和新闻传播专业,这种多元化的团队结构也为他带来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和视角。

  相比之下,与王恒同专业的江雷(化名)在求职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挑战。由于缺乏合适的求职途径、人脉资源以及对薪资水平的了解,江雷刚回国时并没有很快找到心仪的工作,走了不少弯路。在屡试不中之下,他还面试过英语老师、销售等岗位。在经历了近4个月的职业空窗期后,江雷终于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在一家新媒体机构负责海外业务拓展。

  江雷的经历与部分海归的经历是相似的。事实上,的确有一部分留学人员在回国就业时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据《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23)》,在海归的工作搜寻时长上,25.01%的海归在找到当前或最近一份工作所用的时间不到1个月,33.12%搜寻时长为1-3个月,32.82%搜寻时长为4-6个月。而从工作满意度来看,目前在岗海归中持“非常满意”和“满意”态度的人占比超过七成。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海归能够在3个月内找到与自身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且大多数对工作现状较为满意。

  对于留学人员的就业选择和求职难题,王恒认为,雇主在选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潜力。除了学历和经验外,他们更青睐那些具备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敏锐洞察力的求职者。

  王恒认为,作为海归求职者,拥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政治、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环境和市场趋势,并对国内相关政策和发展战略规划有所了解,会使自己在职场中更加游刃有余。而良好的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也是海归求职的关键,能让其更好更自信地在工作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用户、同事以及行业大咖进行交流、开展合作。

  谈及未来,王恒计划在入职初期全力以赴提升自己的职场胜任力,包括适应国内职场文化、提升语言能力、了解国内政策和发展动态等。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他也会逐渐平衡工作与生活,以保持身心健康。他所在的机构对这方面同样很重视,这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回国发展 学以致用

  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回国发展依然是海外留学人员群体的主流选择。据《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2023年,超八成毕业生选择回国就业。其中,家庭因素、生活和文化环境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有23%的人认为,国内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与机遇。

  在兰格集团总裁刘陶然眼里,正是祖国的这片沃土,给他提供了支撑创新技术应用的丰富场景。

  钢铁,是传统经济的基础,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兰格集团(简称“兰格”),经过28载深耕细作,专注为钢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交易服务和科技服务,已发展成为中国钢铁行业产业互联网的标杆企业,刘陶然的父亲正是兰格的创始人。

  对于刘陶然来说,虽然早已知道未来的职业是“子承父业”,但他并不满足只是跟随父辈的足迹,更渴望开拓新的道路,书写属于自己的职业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既然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必定是站得越高就要看得更远。

  2014年,刘陶然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入职了中信银行,他希望自己先以投资的视角去更好看清国内市场的趋势走向。

  刚回国时,他曾与父亲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这也促使了兰格的第一次战略性转型。2015年,兰格设立了“数字科技”板块,用此后8年的时间搭建了一条全面覆盖钢铁产业上下游的完整数字供应链,为上游的钢厂、中游的贸易商,以及下游的用钢企业提供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同时也推动了钢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对企业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也将抓住未来。

  2018年初,刘陶然正式进入兰格,并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于2019年相继设立“集采”和“云商”两大板块,将交易、物流、集采以及金融科技等多元化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在最初回到兰格时,刘陶然坦言对这一行业确实没有感觉,凭的是99%的责任外加1%的兴趣。但是如今,他逐渐在这个传统行业找到了创新场景可应用的“门道”,兴趣也随之被点燃。

  2022年,兰格与腾景数科联合打造推出了一款AI智能大数据预测平台产品——“钢铁智策”,以兰格积累的钢铁及上下游产业海量数据为支撑,建立算法生成AI数据预测模型,并通过AI的自我学习、自我修正等实现智能预测,预判行业的未来趋势。

  回国至今,刘陶然见证了这10年来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也让他更加意识到,属于消费互联网的时代已逐渐过去,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现在,刘陶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在大宗商品交易场景下的应用。接下来,他要为钢铁行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继续为“工业的粮食”做数字化改造。

  刘陶然认为,中国钢铁行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是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国家,其2023年的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这一数字远远超过美国的8000余万吨。美国虽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在很多传统行业中却难以实现实际应用和验证。相比之下,中国在钢铁等传统行业中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可以为这些成果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这样的独特优势使得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中具有更大潜力,而“钢铁智策”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的代表案例。

  “这是一个钢铁行业的案例,放眼全国,又有多少行业需要进行这样的变革?”

  如今,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刘陶然不仅关注行业的趋势和发展,也关注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在“钢铁智策”的核心研发团队中,博士学历人才济济,海归背景的人才亦不在少数。在他看来,留学人员曾经普遍追求的“热门”职业如今已不一定是绝佳选择,留学人员应重新去审视个人职业发展与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契合点。

  在过去的30年里,消费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革性影响,而接下来的变革在于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当前,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刘陶然建议留学人员可以将目光投向这一片蓝海。

  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是什么?又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刘陶然表示,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将先进的知识、理念与当前的实际场景进行融合,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诸多失败,但实际上却在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他以自身为例,为留学归国人员扎根传统行业提供了参考样本,他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留学人员抓住传统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发展机遇,把所学运用到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场景当中,成为加速中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回国发展,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场景。”这是刘陶然最深刻的感悟。

在2023年亿邦产业互联网大会上,刘陶然与多位嘉宾围绕“生态开放,谁在数字化融通央国企供应链”主题进行圆桌对话

  看清本质 长期主义

  汽车产业一直被视为多领域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在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加速融合下,汽车产品的功能和价值得到了极大拓展。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首次超过房地产,跃升成为我国第一经济支柱,而当年的汽车销量也首次突破了3000万辆大关。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当下,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诸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以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深刻变革。实现国产自主创新,不仅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将助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刘楠,曾成功投资了本校的创业团队Databricks,该公司后来发展为全球颇有影响力的AI大数据独角兽公司。此后,刘楠深耕汽车行业数年,从硅谷到中国,从投资到创业,他目睹着“汽车新四化”的变革浪潮。今年初,他再度回归投资领域,这也为他看待留学人员在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和经验。

  刘楠建议,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可以结合海外高校的前沿科研优势,在中国开展自主创新,并融入国内产业链。“中国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先进技术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利用庞大的消费市场、工程化标准和制造能力快速推动终端的应用和深化。”刘楠表示,这样的优势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据《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23)》,将近60%的海归曾经创过业或当前正在创业中。选择创业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海归往往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是被国家对于创新创业行为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所吸引。

  在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的引导下,国内各地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留学人员在当地就业创业,实现海归和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聚集。

  据刘楠了解,一些人才政策对于个人的资助和补贴能达到百万级别,而对于项目的支持甚至高达上亿元。“这对于早期的创业项目而言,无疑是一笔‘直接的投资’,可以帮助组建团队,推动项目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产品成型阶段。”为此,他建议创业者可充分把握这一资源。

  为帮助创业项目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国内各级部门会举办各式各类的人才行、赛会等活动,搭建资源与需求对接的平台。刘楠也曾参与过此类活动,包括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双创”周、地方人才行等,他们的创业项目还在比赛中获得过名次。

  刘楠认为,参加这些活动,是一次将创业项目与地方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可以帮助国内资源有限的留学人员直接有效地找到政策、技术应用场景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能建立当地的人脉资源。

  此外,各地为支持创新创业打造的创业服务类机构,也为创业者们提供着丰富的支持。这类机构不仅提供基础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资源层面,尤其在技术应用场景端和客户端的对接上为创业者提供实质帮助。在其协助下,创业者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

  刘楠此前所在的创业公司是一家以软硬件一体方式提供不同场景下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的初创企业。他们在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支持下,入驻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当时,房山区正在打造国内第一个可以真正进行5G自动驾驶研发与测试的示范区,并建设了国内首条5G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这给刘楠他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场景,让他们可以进行场景测试,推广公司无人出租车的服务。通过场景支持,公司很快形成初试产品线。

  “场景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非常关键,提供足够的场景端支持,才能实现技术落地更加成熟、安全和可靠。”刘楠说。

  从早期助推项目落地,到提供创业服务,国家在支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资金作为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创业项目的成型、初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家采取了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在内的多类举措,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投资支持。

  在我国,政府引导基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手段,遍布各地,旨在引导创业投资行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此外,很多地方还设有针对早期项目的天使引导基金。

  作为投资人,刘楠认为,与政府引导基金相比,民营资本(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在支持创业项目时,能够更有效地将创业项目、资源与政府进行三方结合,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专业技术、市场商务判断能力,为创业项目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助力创业项目快速成长。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刘楠认为,这就需要更多地激发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投资创业公司的主动性,拓宽市场流动性,使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乐于对创业公司进行投资,同时让创业公司专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构建起有序结合的良性循环态势。如此,才能把那些正处于成长期且确有需求的创业企业留在当地。

  刘楠同时指出,当前的创业形势为创业者提供了战略资源调整的契机,他建议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可考虑“出海”策略。鉴于国内部分市场获客成本不断上升,将已在中国市场运作成熟的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中东等海外市场,不仅可以为企业开辟新的应用市场,也能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在语言、文化、国际视野和海外资源上的优势,通过“出海”赢得新的市场机会,进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谈及当前的创业机会,刘楠强调,“看清本质,坚持长期主义”是当下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在全球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关注短期的业绩增长,还要拥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续的创新精神。这同样是他从创业到投资所坚信的理念。

刘楠参加202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友活动

  放弃“成功” 重塑价值

  视野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交融中寻求启迪,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与自己,进而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人。

  看过世界后,柳茜成了这样的人。留学,让她看到了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不再只是追求社会所界定的成功,而是走出了一条更为自洽、更具获得感的人生之路。

  留学前,柳茜一直希望成为成功的职业女性,类似“穿普拉达的女王”,立志在金融领域有所作为。然而,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简称“HKS”)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HKS的院训为“问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这来自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在HKS,大家讨论的不再是:我想怎么样;我能得到什么?

  更多的是:我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该如何与社会连接,让社会能因我而不同……

  深受触动下,柳茜开始思索:我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什么?

  一次课堂讨论中,她发现很多外国学生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对中国存在偏见。作为当时HKS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她决定消除这些偏见,让那些不了解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亲眼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自此,她开始投身“哈佛中国行”项目。

  也在那时,她心中的使命感被悄然唤醒。

  真正投身公益发生在她回国两年之后。柳茜辞去了年薪几十万的上市公司工作,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问及是什么让她在那一刻如此笃定地作出选择,她淡然表示,并不是某一个瞬间的决定,只是事情在推着人前行。

  还在上市公司工作期间,柳茜便在“哈佛中国行”项目的基础上在国内注册创立了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当有了实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工作使她不得不考虑是否要全职投入。

1月15日至17日,北京市欧美同学会联合哈佛大学肯尼迪中国学社、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共同举办2024年“哈佛中国行”北京站活动。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位学生学者走进在京相关机构组织,在参访交流中增进对中国和北京的了解  供图|北京市欧美同学会

  之后的那段岁月很艰苦,缺少资金、没有志愿者……她常常为了节省几百块钱的路费去抢绿皮火车的车票。柳茜说,最初的3年里她都不好意思去见哈佛的校友,直到那时,她还不是特别坚定这个职业选择是否正确。

  真正让她坚定的,是在得到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之后,她看到了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

  她看到很多参加“哈佛中国行”项目的外国青年写下大量文章,讲述他们来中国之前和之后看到的不同,进而影响了周围更多的人;她也看到一名原本很佛系的中国学生在参加中国青年成长项目后,在大巴车的玻璃上写下了4个字“为天下先”,并说希望能够“走出去”看一看,为社会做点事情。如今,这名学生已在联合国工作。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让柳茜觉得,“自己立住了”。从作出第一个决定到坚定这辈子要做什么,柳茜用了近10年。从创立公益组织,到作为青年代表之一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和中外青年共同发布《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再到成为第一位被授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勋章”的非乌籍人士,柳茜通过民间外交的方式,让世界认识真实的中国,也让中国青年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青年对于社会的责任。

  回顾往昔,她看到自己并没有为了“面包”而浪费时间,而是为了理想一直奋力前行,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改变。那一刻,她从未如此坚定地确信自己的选择。

  柳茜认为,留学的价值远非单一的金钱回报所能衡量。留学让她看到了世界的多元性,为职业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而她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也促使很多人投身于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业,持续为社会贡献正能量。

  对于当前所谓的海归光环褪色的现象,她觉得这是正常的,并且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相对成熟,能够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应该理性看待这种价值的回归。

  如今,柳茜作为HKS中国校友会的理事长,常在周末举办校友早餐会,邀请哈佛校友及其亲友参与,主讲嘉宾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带来精彩丰富的分享内容,包括当下热门的中国企业出海、合肥模式,等等。

  在柳茜看来,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毕业后,学子间的联系会逐渐淡化,对于留学回国人员更是如此。校友会能够形成一个“圈子”,为校友提供情感上的链接和归属感。同时,通过专业性的话题探讨相互启迪思想,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做公益,还是为校友服务,柳茜都希望以行动来点亮越来越多的人,让他们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柳茜在第25届中国·第16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集体)事迹分享会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和探讨。实际上,海归在就业创业的征途上不仅展现出别样的风采,也遭遇了“别样”的挑战。如对国内市场和岗位需求的了解不足,需要适应国内工作环境和市场规则,重塑社会关系,以及来自用人单位和公众对于海归实际能力的质疑等。尤其在个别“镀金现象”的过度渲染之下,留学经历似乎并不为其增色,甚至成为减分项,这样的舆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留学价值的认知,也影响了留学人员的自信心和回国的积极性。

  事实上,我们需要认识到,留学只是一段经历的选择,而每一位留学人员皆为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在“90后”“00后”逐渐成为海归主力军的今天,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兴趣和自我实现,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重要选择依据。理性分析、客观看待才更有利于他们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当然,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价值认同,也需要留学人员自身积极适应国内的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面对挑战。我们相信,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的道路将会更加广阔、光明。

滚动至顶部